新闻网
| 原创

洋县政协为有机轻食产业把脉问诊“开良方”

来源:各界新闻网 时间:2024-07-24 20:18:18

  洋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既是县委、县政府锚定的发展定位,也是洋县立足独有资源禀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洋县政协围绕县委发展预制有机轻食首位产业的战略构想,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到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康等地调研考察预制菜产业,学习经验,并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为有机轻食产业把脉问诊“开良方”、建言献策“出点子”。

  洋县是全国第一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有机产品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有机生产基地面积稳居全省第一位次,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入围陕西省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县政协常委、洋县康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常红柱是有机农业企业家代表,对发展预制有机轻食产业充满了信心。他建议尽快制定全县有机轻食产业发展愿景规划,成立专班落地实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全县形成大抓真抓实抓有机轻食产业的强劲势头;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预制菜行业优质企业进驻,达到先进管理技术和优质有机产品互惠双赢有效融合。

  近年来,洋县双亚粮油公司研发推出的洋县黑米系列轻食产品一直备受市场青睐,轻食市场销售份额逐年扩大。县政协常委、双亚粮油公司总经理周鹏建议,突出地域特色,在保证食品安全上“一票否决”,多研发有机养生爆款单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打造地方特色有机轻食品牌。

  洋县是有机大县、资源富县,发展轻食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得天独厚。政协委员白培芬认为,要用好“有机”“朱鹮”等“金字招牌”,结合洋县有机特色农副产品,如“洋州土席”“五彩米”“洋县蒸碗”等非遗美食和地理标志产品,研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有机预制轻食。

  政协委员刘建军认为,当前洋县有机轻食产业还面临认可度偏低、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和要素保障还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刘建军呼吁,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构建全链条有机轻食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中国预制有机轻食第一县。要内引外联,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冷链、物流、加工、包装等关键环节配套实体。要坚持标准先行,培育品牌产品,全力推介“朱鹮之原·有机洋县”“洋县黑米”等预制有机轻食“老字号”招牌,打造中国有机预制轻食高端品牌。

  闫汉涛委员是洋县唯一一个百年品牌“大咸德”调味品公司的“掌门人”。他认为,洋县发展预制有机轻食产业,正当其时,他建议,强化有机基地建设内涵,不断增加有机农业种养殖面积和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社会综合效益;拓展有机轻食产品的销售渠道,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邀请头部直播达人带货、在一线城市开设专柜扩大产品影响,组建一支市场化运作的营销团队等,扎根陕西,辐射全国,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质量和特色决定竞争力,只有以品质优、特色足、味道好的地标农产品为核心打造有机轻食产业,才能闯出一条符合洋县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正如洋县政协主席路建侠所说,首先,要做实做优有机农业。继续依托“1+5”(有机产业+粮菜果药畜)农业产业布局,持续做强“五个农业”,重点培育黑米产业、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机产品生产企业,持续加大种养基地建设,其次,要大力实施“五品”改良工程和“五标”提升行动,围绕打通供需两端,紧盯预制菜餐桌,聚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做优做强有机食品产业链群,为抢占预制菜市场奠定良好基础。最后,要提档升级传统工艺,深挖“洋县美食”的工艺特点、非遗技艺、风味特色,鼓励企业参加中华老字号、陕菜品牌示范店等评选,重点打造洋县面皮、苕粉粉皮、黑米八宝饭、农家土席及“十八碗”等特色单品,着力讲好地方品牌文化、地方饮食文化,坚持用品牌引领市场、拓宽销量,打造“预制有机轻食品牌方阵”。(记者 谢昊天 通讯员 靳深)

责任编辑: 吴佳蕊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4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