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空前速度蓬勃发展,深刻地重塑着全球产业格局与人类生活模式,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的关键力量。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智能评价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探索科学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蒋庄德院士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现场。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这所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附属外院),多年来坚持在“成慧教育——为成慧的人生固本”的校园文化品牌及“互联教育+现代教育+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奋楫争先、勇立潮头。该校自2017年开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路径,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并以自身实践经验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引领教育迈向智能化、创新化的发展新征程。
AI赋能“智”创未来
“学校精心打造了一套从基础科普到高阶实践的多层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每周一节的人工智能课,其中,低年级开设以生动有趣的启蒙课程为主的可视化编程、智能搭建等人工智能课程。”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雷玲介绍,通过动画演示、科普故事、简易编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人工智能的神奇魅力,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AI启蒙 智创未来师生共学AI”——人工智能教育系列活动中,领导参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人工智能微展厅。
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奠定知识基石。中高年级逐步进阶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思维等核心理论知识。同时,课程设计注重跨学科融合,将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原理,全方位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专业师资团队赋能领航智慧教学。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前行的关键力量。多年来,该校聚焦思维型课堂、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学生评价改革等主题进行教学研究,组建了一支专业过硬的人工智能专职教师队伍,并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学科专家、院士加入团队,致力于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在市级课堂创新教学大赛、微课竞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实录课等竞赛中获奖100余节,多节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课例被教育同行学习和借鉴。
借助先进教学设施,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该校建有人工智能博物馆、人工智能微展厅、人工智能空间、3D打印实践室等专用部室,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学习氛围,学校配备了先进教学设施,如3D打印笔、3D打印机、机器人器材、ZSpace增强现实机器、VR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等。为丰富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类创新社团,学校还购置了机器人套件、传感器模块、开源硬件等实践器材,让学生能够亲手搭建智能小车、设计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开发智能穿戴设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品。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名校+”人工智能学生体验日活动。
搭建交流平台
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安市“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的雷玲深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于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学校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面向区域内教师的人工智能专项培训,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授课,传授最新技术知识、教学理念与方法,累计培训教师数千人次。
多年来,该校注重乡村振兴发展,在教育部“国培计划”“城乡发展共同体”等帮扶项目中,辐射云南施甸、安康平利、宝鸡麟游等地的10余所乡村学校,通过常态化开展创新成果展示、人工智能学科及创新课程培训,将跨学科、人工智能、STEAM教育、3D打印与学科融合、VR/AR与学科融合、技术赋能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先进教学理念传递给学员。
该校曾承办西安市3D打印教学试点工作推进会;2018年有幸成为西北唯一一所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基地校;2019年,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该校设立人工智能课程研究中心办公室,承办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教科院联合主办的市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2022年至2023年连续承办“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2024年承办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AI启蒙 智创未来 师生共学AI”——人工智能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及“AI启蒙 智创未来 师生共学AI”——人工智能教育系列活动暨交大附小“名校+”人工智能课程体验日活动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受邀参加由教育部等主办的创新论坛、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研发及成果”发布会、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雄安论坛、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实验教学应用与创新高峰论坛、2024弘扬教育家精神未来教师发展大会,作主旨发言等30余次。媒体刊发相关报道20余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推广性。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机器人“成小慧”与舞蹈社团学生共舞。
“智”育未来 “德”润成长
回顾过去,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硕果累累。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优秀学子在国际、国内、省市各类人工智能竞赛中获奖,学校机器人小组的学生参加国际机器人竞赛多项,受到赞比亚国王接见、哥伦比亚电视台采访,在RoboCup、RoboRAVE机器人等国际赛事中获得7项冠军、6项亚军;在全球发明大会、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2024FLL亚洲锦标赛、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省赛)、第十九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荣获全国铜奖1项,省级金奖12项、银奖1项,国家级奖项52项,省级一等奖27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30项,市级一等奖1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项,获奖师生达900余人次。
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特色活动引发关注。拍摄的由学校学生和郑南宁院士参演的原创微电影《未来可期》获得教育部优秀影片一等奖;举办由中国科学院管晓宏院士主持的“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小学版专场音乐会;邀请蒋庄德院士开展“探索科学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进校园主题宣讲;参加第四届全国钱学森工作论坛交流经验,展示特色人工智能与音乐融合课程《欣赏与编创》,展演原创情景剧《成长》,获一致好评。学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纳入“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教育实践学校名单,被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陕西省“优秀先进集体”;作为原型单位(人物)入围百集纪录片《时代见证》等。
展望未来,雷玲校长深有感触地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以更开阔的胸怀、更有力的举措,扩大区域辐射引领范围,与更多学校、教育机构、企业携手,共同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共同体,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各界导报》2025年1月16日 第5846期 第07版